当前位置:首页 > 企业经营管理 > 卓越企业的经营手法 > 正文内容

成功经营企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体制

Assen2个月前 (03-18)卓越企业的经营手法65

在创立京瓷以前,我就职于松风工业。在那里,我开发了新型陶瓷材料,并将它事业化。此后,在几位朋友的支援下,我设立了京瓷公司。当时我对会计一无所知。所以协助我创立新公司的宫木电机制作所派来一位会计,来帮京瓷做账。

创业初期,在京瓷公司的销售和生产现场,以复式簿记为基础填写各种票据,再将这些票据进行汇总统计,几个月以后,做出损益计算表,然后听会计报告“上上个月做出了这么多利润”,我就这样来经营企业。

当时,我对损益计算表也不甚了解,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、销售管理费就是营业利润,这类概念会计向我解释了我还不能马上理解。有关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,我屡屡向会计负责人提出问题,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会计。

当时,还有一位青山政次先生,他以前和我在同一家企业工作,并同我一起参与京瓷的创业,他负责整体的管理工作。青山先生的年龄同我父亲差不多,他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,是搞技术的。

青山先生在松风工业时,学习了制造部门成本核算的方法。在京瓷他又热衷于做成本核算。

创业后不久,青山先生拿了计算好的成本资料来向我报告:“稻盛君,我们公司三个月前生产的产品,花这么多成本。”

最初,我饶有兴趣地听他的分析。但听过几次以后,我就觉得,几个月以前的成本资料,我没有功夫细细地去看。

终于,有一天我对他这么说:“青山先生,这些已经过去的数字没有意义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,在产品不断降价的过程中,我伤脑筋的是这个月怎么做出利润。所以我想知道的是现在的数字如何。三个月以前的结论,现在来听没有什么意义。”

青山先生想要告诉我成本核算的结果,我却出言不逊,因此感觉后悔。但是,“事后统计的数字没有用处”这一想法却无法消除。

当时在会计领域里,拿着滞后几个月的会计数字,报告说“上上个月经营得不错”或者“经营得不好”,这种事后才知道结果的做法是一种常识。

对于这样的会计处理方法,我开始产生了很大的疑问。

“这样的会计对于公司如何提高利润没有什么作用。为了在经营中做出利润,不是在事后了解盈亏的结果,为了现在做出利润,必须掌握现在的数字。也就是说,在从事实际工作的现场人员应该把握住每天的盈亏数字。”我开始这么思考。

因此,推迟几个月才做出来的会计数字,不过是把公司各个部门填写的票据汇总的数字而已。在这里,完全没有反映出“经营者想要这样来经营自己的部门”这样的“愿望”和“意志”。

为了成功地经营企业,经营者不必说,负责运行各自部门的部门领导人也必须抱有“做出利润”这一强烈的意志去推进工作。传统会计的做法却有局限,它只是在事后报告结果。我开始思考,应该建立一种管理体制:它能够反映经营者的意志,能够将行动结果用实绩数字表达出来。

正好当时公司规模快速扩展,创业不到四年员工人数已经超过100名,作为经营者,单凭我一个人已无法照看公司组织的整体了。

当时,我一个人要身兼数职——研究开发、生产、销售,忙得连喘息的时间也没有。在百忙中我甚至认真考虑,如果像孙悟空一样,拔毛一吹,就能吹出许多自己的分身,那该多好啊!

当然这是神话。但我背负公司经营的重担,感觉孤独。我从内心期待出现像我的分身一样的经营伙伴来分担经营责任。

究竟该怎么做才好呢?在烦恼之余,我这么想:“让我来培养公司中分担经营责任的部门领导人吧。为此,要把壮大起来的公司组织分割成一个个小的组织,让它们独立核算。如果是人数不多的小组织,那么即使是年轻的领导人也能够运行。”

当时的京瓷是成立不久的中小企业,有能力经营公司的人才很难找到。尽管如此,有责任心的、能够管理人数不多的组织的员工还是有的。提拔这样的年轻员工,让他们对自己部门的核算进行管理。

为此,要做一种计算盈亏的表格,使小组织的独立核算制度能够运行。通过它现场的领导人可以知道自己部门的销售额是多少,要使用多少经费,才能做出多少利润。我考虑要做出这种一目了然的核算表。

为此,依据损益计算表,我做出一份缺乏会计知识的现场领导人也能理解的、简单明了的核算表。

这么一来,不再是经营者一个人看到迟到数月的财务报表忽喜忽忧,而是将公司划分成一个个小组织,任命各组织的领导人,让他们负责各自部门的核算,借此培养具备经营者意识的人才,这样来运行公司。我就是这么思考的。

这就是阿米巴经营的发想的原点。


分享给朋友: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